图文:莫斯利-卡诺称重结束
- 编辑:5moban.com - 18劉泰英自爆對來訪的柯文哲獻計,指2024只有國民黨推侯友宜出馬,侯再和柯合作,才有可能贏過民進黨。
最後1位有腎臟移植病史,1月份就因為排斥反應住院,在醫院確診之後合併肺炎,加上腎臟移植的情況惡化,不幸病逝。另1名則有大腸癌病史,解隔離後因大腸癌二度住院,8月由於相關併發症病逝。
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,今日公布的死亡個案中,有1名本身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史,染疫後出現肺纖維化,後來病況不佳過世。至於應如何驗證家人的身份,陳時中坦言:「很難啦」,但強調希望不要因為防疫,讓有需要的人受到妨害,並表示看到電視報導有4歲小孩跟爸媽去吃火鍋,火鍋店的員工非常盡責,要求小朋友自己一鍋,「食藥署在QA就講過是可以的,我想說萬一這樣小孩子被火鍋燙到怎麼辦」,因此希望規定能夠人性化一點。另外,陳時中強調,檢疫期間房間內的清潔要自行處理,房務人員不得進入房內打掃,「有些人請旅社人員進房間,但這跟平常住旅社不一樣」,用完的餐具垃圾要自行打包、綁好置於門外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(19)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病例,分別為1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。重申防疫旅館規定,房務人員不得入房打掃 近來防疫旅館人多,陳時中在記者會中重申防疫規定,包含入住的時候要主動出示居家檢疫和隔離通知,且從進入房間到完成隔離前,除了緊急狀況下要以保護生命為優先,都不得離開房間。
至於8月中旬發病的7樓案例,和最新確診的孕婦在同一樓的辦公室,研判也許有另外的接觸者。個案為無症狀感染,衛生單位已啟動醫院及社區調查與防治並匡列。不論有沒有實際的薪水收入,是不是固定的上班方式都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自己的勞動力。
但是,健康不代表就有活力。他可以說是長者「毅力」的代表人物。許多研究都已經指出運動的好處多多,對高齡者來說,運動可以增加肌力、預防骨鬆及減少關節問題、降低跌倒的風險,維持自己的體力,另外,運動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、還能促進心理健康,不論是從身體或心理層面來看,建立及維持運動習慣,是邁入老年生活需準備最好的「守勢」。所以為什麼要65歲退休,變成依賴人口呢? 在現代社會中,老年人到底可以做甚麼,不會成為負擔。
許久以前,人類的平均壽命較短,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,因此訂定60-65歲為退休年限,但是平均壽命已經變長,現在的65歲從生理和心理年齡來看,也許是以前的50-55歲,可以說是中壯年。能做到這些,就是個有用的老人,不會拖累年輕人,就是功德無量。
受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影響、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比例攀升,預估這種「生不如死」的現象會持續擴大。例如,我的一位朋友,今年83歲,他還持續在工作,每天清掃山路及整理墓園,從未中斷,他還是個「扶養者」,出錢幫忙處理兒子的婚事。另外,邁入老年,最讓人擔憂會發生的一種情況就是突然倒下去,變成長期臥床,讓自己、家人都痛苦、對社會醫療照護系統而言也是嚴重的負擔。另外一位朋友,55歲才開始跑步,70歲開始挑戰國際馬拉松,他76歲時完成世界六大城市馬拉松,包括東京、倫敦、柏林、波士頓、芝加哥、紐約,拿到被稱為「甜甜圈」的終極獎牌,當時,全台灣有此終極獎牌的也不過只有50人上下。
像我現在多數時間居住於花蓮,在台北的房子現在則是給兒子媳婦住,但是保留一個房間作為我到台北工作或與孩子、孫子、親友相聚時,我和太太住的空間。活用資產有很多方式,例如,如果擁有兩間房子,一間自住,另一間可以租人、收租金。文:葉金川(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) 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,台灣今(2021)年1月出生數不到1萬人,是史上單月的最低紀錄。但是,退休、不工作不代表要失去勞動力。
但是,千萬不要只是「固守」資產,作為生病住院長照的「預備金」,若不得已,對醫療或長照有需求,可以用健保或是其他保險支付,不要只是一直存錢、守著錢,卻沒有活用資產。要老有所用,到底可以怎「用」? 不拖累他人就是功德 要老有所用,最基本的要件就是保持健康、不要倒下去、不要成為長期臥床的老人
國發會推估,2060年時,65歲以上者將高達40%,換言之,每5個人就有2人是高齡者,而另外5%是15歲以下的依賴人口,也就是每55個工作人口(青壯年)要養45個人(包括老人及小孩),撫養負擔越來越重。還有一位山友,年紀也81歲了,還在攀登百岳,有次入住登百岳必經的天池山莊,山莊主人還告訴他,開幕以來都還沒有80歲以上的人來過,他是長者也能具備「體力」的好範例。
保持勞動力 有人總是想著趕快退休,完全不要工作,才會有充足的時間享受老後生活、才能有樂齡生活。例如,我的一位朋友,今年83歲,他還持續在工作,每天清掃山路及整理墓園,從未中斷,他還是個「扶養者」,出錢幫忙處理兒子的婚事。就像我65歲時,還到阿拉斯加的冰川划獨木舟、花了一個月騎自行車長途旅行。但是,健康不代表就有活力。活用資產有很多方式,例如,如果擁有兩間房子,一間自住,另一間可以租人、收租金。不論有沒有實際的薪水收入,是不是固定的上班方式都沒有關係,重要的是不要失去自己的勞動力。
文:葉金川(中華捐血運動協會理事長) 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,台灣今(2021)年1月出生數不到1萬人,是史上單月的最低紀錄。當然,最主要是老年人的心態,願意分配時間在勞動力上,對於工作的選擇及從事的服務內容保有彈性想法,只要維持「付出」,不管是時間、腦力、金錢、服務、都是一種產出,都是老有所用。
另一方面,社會要有意願接納老年工作者,善用老人提供的智慧、經驗和歷練。另外一位朋友,55歲才開始跑步,70歲開始挑戰國際馬拉松,他76歲時完成世界六大城市馬拉松,包括東京、倫敦、柏林、波士頓、芝加哥、紐約,拿到被稱為「甜甜圈」的終極獎牌,當時,全台灣有此終極獎牌的也不過只有50人上下。
所以為什麼要65歲退休,變成依賴人口呢? 在現代社會中,老年人到底可以做甚麼,不會成為負擔。但是,退休、不工作不代表要失去勞動力。
但是,千萬不要只是「固守」資產,作為生病住院長照的「預備金」,若不得已,對醫療或長照有需求,可以用健保或是其他保險支付,不要只是一直存錢、守著錢,卻沒有活用資產。能做到這些,就是個有用的老人,不會拖累年輕人,就是功德無量。像我現在多數時間居住於花蓮,在台北的房子現在則是給兒子媳婦住,但是保留一個房間作為我到台北工作或與孩子、孫子、親友相聚時,我和太太住的空間。第一季出生人數接近3萬5千人,死亡人數則超過4萬7千多人,這是自2020年中首度出現「死亡交叉」-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數的情形之後,今年人口持續地呈現負成長,而且差距越來越大。
因此,我們要摒除所謂「養兒防老」、「老有所依」、「老有所養」的想法,因為年輕人已沒有能力養這麼多人,老年人一定要為自己的老後生活做好準備。或是,也可以嘗試近年倡議的「青銀共創」,也就是青年人與退休長者共事,交流合作,例如原鄉產業、精緻農業、社區再造等領域,長者可以投資、共同工作,開創經濟產值。
另外,邁入老年,最讓人擔憂會發生的一種情況就是突然倒下去,變成長期臥床,讓自己、家人都痛苦、對社會醫療照護系統而言也是嚴重的負擔。不要成為依賴人口,一方面,政策上可以放寬退休年齡,國家要促成有利老人工作的環境。
活力、精力及體力的根基還是來自運動。現在台灣民眾平均壽命已達80.9歲,而法定退休年紀為65歲,這只是生理年紀,心理年紀及體力其實已經年輕化,還是可以透過勞動力有所「產出」。
許多研究都已經指出運動的好處多多,對高齡者來說,運動可以增加肌力、預防骨鬆及減少關節問題、降低跌倒的風險,維持自己的體力,另外,運動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、還能促進心理健康,不論是從身體或心理層面來看,建立及維持運動習慣,是邁入老年生活需準備最好的「守勢」。要老有所用,到底可以怎「用」? 不拖累他人就是功德 要老有所用,最基本的要件就是保持健康、不要倒下去、不要成為長期臥床的老人。他可以說是長者「毅力」的代表人物。例如有人退休後,擔任警衛、開計程車、做慈濟志工、醫院志工、當義警、義消⋯也有人幫忙看顧孫子等等,做這些工作,對社會及自己都有益處,是一種互利。
資產要活化 根據媒體報導,台灣現在的年長世代,不少人可能擁有一間以上的房子,而且也都有存款,退休後,即便已經沒有固定收入,經濟可以說是無虞。會導致長期臥床的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(中風)、失智、關節肌肉的下肢疾病、跌倒(髖關節骨折)、肌肉骨頭相關疾病等,這些疾病中,第一項是與高血壓有直接關聯的疾病,其他三類疾病的預防都與運動有關,至於要預防失智,則是可以透過維持三動-動腦、互動與運動,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運動還是最主要關鍵。
因此,建立運動習慣,保持活力,絕對是必要的。受COVID-19(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、新冠肺炎、武漢肺炎)疫情影響、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比例攀升,預估這種「生不如死」的現象會持續擴大。
許久以前,人類的平均壽命較短,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,因此訂定60-65歲為退休年限,但是平均壽命已經變長,現在的65歲從生理和心理年齡來看,也許是以前的50-55歲,可以說是中壯年進行精液分析前注意事項? 進行精液分析前需禁慾2-3天,數據才會更準確,但不宜超過7天。